Pages

Friday, October 15, 2021

旧校舍前世今生

每次路过赞美广场(CHIJMES),总会习惯性投以目光,默默问候。曾经的圣婴修道院,也是我的母校,圣尼各拉。80年代就读期间正是新旧更替的时代,新校舍还在兴建中,旧校舍已不敷使用,借用别人的校舍,不同年级经历不同上课地点。最有归属感的还是自家的维多利亚街旧校舍,也很幸运至今还能够随时登门,回味旧时光。

Caldwell House
圣婴修道院创建初期最早的部分,已被列为国家历史古迹

日新月异的城市,学校的风景迅速改变。很多学校与校址都难以长存,随着市区重建、人口迁移,学校也纷纷变换地点,在邻里组屋区里另觅新址建造现代校舍。

市区里的校舍原址,有些难逃拆除命运让路给城市发展,也有一些较具特色的旧建筑得以保留,翻新改建转为其他用途,注入新生命。

CHIJMES
昔日的校园,今天的休闲场所

我很庆幸圣婴修道院原址受保留,虽然早已不是当年面貌,氛围更迥然不同。90年代变身赞美广场时,有些校友认为吃喝玩乐色彩太商业化有失庄重,想想其实也没有什么不好,我们本来就处在一个商业社会,与商业挂钩就表示找到了可持续生存方案,普罗大众不需任何理由都能够随时进入。这些年来,在周边地区走动时都喜欢从中穿过,沾染几分昔日校园气息。


百年历史之旅

圣婴修道院整组建筑当中,歌德式教堂和考德威尔屋(Caldwell House)列为国家历史古迹,其余部分为受保留建筑。但这不是原本的校园全貌,当中靠近史丹福路的部分建筑,包括当年的学校礼堂与楼上的课室,以及圣婴女校部分校舍,翻新过程中已被征用拆除,用作地铁公司总部。

获得保留的是圣婴修道院创建初期最早的部分,建筑结构完整保留,整个场地却大事翻新。90年代回到焕然一新的赞美广场非常讶异,尤其教堂后面自动扶梯通往地下层广场,无法想象如何在历史建筑底下挖出这个地下空间。不由地怀疑当年的校园底下是否另有一个世界,遥想起曾经无数个天蒙蒙亮的清晨,一个人走在庭院深深的古老建筑里,隐隐的神秘诡异……


CHIJMES Heritage Trail
旧校舍的前世今生

细说从头,旧校舍历史可追溯到1854年,法国传教士伯雷尔神父(Jean-Marie Beurel)买下维多利亚街地段和古德威尔屋,召集了四位法国修女来新办校,创立了新加坡最早的圣婴学校,也陆续建造了孤儿院、教堂等等。20世纪初校园扩建买下靠近史丹福路的地段,增设中学部,之后又设立华文源流的圣尼各拉。

圣婴女校和圣尼各拉女校分别在1983年和1985搬迁到大巴窑和宏茂桥,校园里的教堂在1983年举行最后一次弥撒后卸下宗教使命,目前是赞美广场的活动场所,也是很受欢迎的婚礼地点。

CHIJMES Hall
圣婴修道院教堂曾经是新加坡最壮观的教堂之一

此教堂曾经是新加坡最壮观的教堂之一,如今也是整组建筑中最大亮点,高耸尖顶直入云霄,白色外墙圣洁古雅,内部空间高挑庄严,比利时彩色玻璃流光溢彩,地面铺设彩色花砖,两边回廊上每根柱头都有精致花饰,雕花旋转楼梯也是人气拍照背景。



念书时只知道每天到此上课,对于校园历史与建筑细节未曾细究,多年以后重新探索,回首来时路趣味盎然。

想要系统化认识整个地方,赞美广场庆祝160周年(2014年)时设计了一个历史之旅,竖立牌子设立数个看点,可以按图索骥沿着参观路线了解旧校舍前世今生。

最触动人心的是维多利亚街与勿拉士峇沙路交界的小门,上学时无数次进出。翻新后打通旁边墙面另设开放式出入口,小门关上不再使用,挂上牌子称为希望之门。纪念一段历史:当年人们把养不起的婴孩留在门口让修女们收养,教会也在围墙内建造了孤儿院,为孤儿提供住宿与教育,带来希望。

gate of hope
曾经的希望之门,与亮眼的餐馆指南相映成趣


旧校舍变身艺术空间

历经岁月淘洗留存下来的旧校舍,都有一定的年代感,充满了故事性。不只是对自己读过的学校感兴趣,学生时代常在周边地区走动,偶尔路过前校舍旧址,也会不期然地放慢脚步,回想当年旧貌。

维多利亚街旧校舍附近早期是大片的学府地段,对面是莱佛士女子小学,后面是莱佛士书院,都已不留痕迹。今天来到庞大的来福士城难以想象原址本来面貌,桥北路与史丹福路交界不起眼的一角,还能找到一个学校模型,纪念这一段历史。

Raffles Instituition
福士城不起眼的一角,有一座莱佛士书院模型

伯雷尔神父创办的还有圣约瑟书院,欧式建筑极具特色,也是国家历史古迹,历经几轮修建后用作新加坡美术馆。美术馆另一部分位于奎因街的SAM at 8Q,前身为公教中学附小,两座旧校舍目前正在进行大型翻新工程。

Old St Joseph Instituition
圣约瑟书院,欧式建筑极具特色(摄于闭馆翻修前)

小学部对面的公教中学旧校舍也还在,一度空置后来发展为综合艺术中心,课室门上有整排的彩绘壁画,壁报上张贴着公教中学历史,租约今年内到期,未来又是另一番面貌。【壁画部分请参考:滑铁卢街寻壁画(2020)】

目前可以进入参观的是密陀路的国家设计中心,最早为圣安东尼女校,也曾用作戏曲学院、南洋艺术学院。2011年重新发展,在不影响建筑结构的情况下大事翻新,外观仍是昔日面貌,内部精心设计。原本的课室走廊还在,旧时的花饰依然清晰,中庭以透明天花板保留自然采光,增设纵向金属钢网结构悬挂其间,复古又现代,为举办设计展或相关活动铺设理想场景。

National Design Centre
国家设计中心,曾经的圣安东尼女校

National Design Centre - interior
中庭保留自然采光,金属钢网结构悬挂在曾经的课室楼层间

继续走到滑铁卢街,史丹福艺术中心最早是日本人学校,战后几经变迁曾是颜永成学校、史丹福女子小学、史丹福小学的校址。1988年在艺术之家计划下重新发展成史丹福艺术中心,保留了原本建筑结构,白色墙面上红色门窗与绿色玻璃彰显个性,弥漫旧时代风情。

Stamford Arts Centre
史丹福艺术中心



老建筑呼应新潮流

旧校舍建筑活化再生,有多种不同形式。一些用作私人机构如教育中心、宿舍、办公室等等,并不对外开放,只能偶尔路过时在门口欣赏。用作艺术展场或活动中心比较贴近群众,参加活动时可以顺便看看建筑。转型为商业消费场有最多可能性,不只敞开大门欢迎顾客上门,也顺应流行趋势发挥创意,带来更多趣味。

Wanderlust Hotel
旧宏文学校,课室窗口整齐排列

一个很好的例子是小印度的Wanderlust精品酒店,前身为宏文学校旧校舍。1920年代的老建筑,2010年改头换面变身精品酒店,潮味十足充满话题性。翻建过程中保留了原本建筑结构,荣获市区重建局“旧建筑修复工程​奖”。十年后酒店转手,交由奥克伍德(Oakwood)酒店集团管理,成为旗下新品牌“无限系列”的第一间酒店,以标志性建筑和地方特色为卖点,有别于国际酒店追求标准划一的传统作风,带来不一样的旅游体验。【住宿体验:Wanderlust酒店住宿(2021)】

修葺一新的建筑外观俨然是昔日面貌,嵌在外墙立面的彩色瓷砖精心修复,一排排的课室窗口整齐排列,仿佛还在等待着钟声响起。

Wanderlust Hotel
外墙保留了精心修复的彩色瓷砖

入内一看,旧有格局已完全颠覆,课室空间已重新规划成29间客房。大堂装潢有如怀旧风情的私人大宅,呼应老建筑的年代感。中庭天井保留,改成电梯井透入天光,墙面由本地艺术家绘制校园主题壁画,如课室桌椅、奖杯等等,同系列画作也挂在酒店客房中,低调致敬历史。楼梯间保留本来面貌,柚木扶手与绿色大理石地砖,回忆着莘莘学子的手印足迹。

旧校舍历史越久越能感受到时代变迁,1854年的萃英书院,门口的厦门街路段都已纳入为远东广场的有盖步行街,历史建筑巧妙融入现代商场。独栋的双层校舍建筑完整保留,包括古色古香的大门与前庭。复古风情的餐饮空间,曾换过几家不同餐馆,现为醉宇轩经典潮膳,典雅环境中品尝美食也回味前世记忆。【参考:直落亚逸消失的街道(2020)】

Far East Square
萃英书院变身复古风情的餐饮空间

顺道走访天福宫旁边的崇文阁,古色古香有如庙宇一部分,实为1849年的新加坡第一所华文学塾。三层宝塔式的八角形古建筑物,俗称“八卦楼”,1913年增建两层楼建筑,也是崇福女校最早的校址。后来学校搬迁,旧建筑历经不同用途,目前是音乐盒博物馆与咖啡座。

旧崇福女校
1913年的双层建筑,也是崇福女校最早的校址


老学校故事绵长

早期的直落亚逸是兴学办校的热门地点,除了最早的华文学塾,也有最早的双语学校。1885年颜永成在旧店屋内创立华英义塾,后来建造校舍改称为颜永成学校。学校扩大规模,搬到上述的史丹福校址,原建筑用作直落亚逸学校,1985年改作直落亚逸表演艺术中心,也是艺术之家计划下第一间艺术中心。2013年让路给现代高楼,路口还能找到一个“颜永成学校”的历史标志。

Gan Eng Seng School
颜永成学校历史标志

华英义塾与英华学校名称相似,创办年代与地点也很相近,但并无渊源。英华学校于1886年由卫理公会的奥尔德姆主教(Bishop Oldham)创办,创校原址就在厦门街70号,今天还能看到旧店屋上保留着小小的“ACS House”牌子。创校初期只由13名学生,很快人数增加不敷使用,第二年即搬到哥里门街,到了1896年已成为海峡殖民地最大的学校,陆续发展成更大的规模。哥里门街校舍至今还在,现为集邮博物馆与国家档案馆,博物馆目前闭馆装修,档案馆在2019年翻新改造,大楼外墙进行了全面的整修,内部增设现代设施,焕然一新。

National Archives
国家档案馆全面整修,旧建筑纳入现代设施,焕然一新

细说起来,老学校与旧校舍故事很长。舍弃了旧址的学校日益壮大,搬到更大更好的地方。失去了学生的校舍改头换面,以各自的形式延续不同的时代使命。有意无意间路过的人,在当下寻找着往昔,墙壁廊道间,抖落的朗朗书声,遗失的青春笑语。

原刊于《联合早报》7-10-2021

新加坡旅游
Wanderlust酒店住宿(16-9-2021)
滑铁卢街寻壁画(3-7-2021)
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