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aturday, October 30, 2010
一碗面的温情故事
人在台湾,大街小巷随处用餐,一定会有机会吃到担仔面。来到担仔面发源地的台南,更是不可不尝。
台南临海,自古以捕鱼为业,但是台南夏季七、八月份时常有台风侵扰,风雨加交导致不易出海捕鱼,生计顿时艰困,因而把生计维持不易的月份为“小月”。渔家无法出海捕鱼时候,只好挑着担仔去卖面以度过小月,从后产生“度小月担仔面”这道台南经典小吃。
担仔面里以台湾油面为主,精致小碗,加入肉臊、卤蛋、虾仁等等,配上虾头熬成的高汤。最大特色在于肉臊是用小炉烧着木炭来煮,老板挑着担仔售卖,客人坐在小凳子上食用。上桌以前先以热水热碗,稍微烫一烫面,捞起后洒上豆芽、香菜,再搭配乌醋、蒜泥。品尝时先用筷子拨一拨肉臊使其均匀分布,闻一闻整体呈现的香气,然后边喝汤,边吃面……
今时今日,面摊都移到店面里售卖,台南处处可以找到。众多面店当中,赤崁担仔面名声特别响亮,主要因为店主有个感人的故事。
老板娘曾凤玉是个单亲妈妈,夫家原本经营担仔面,但由于丈夫好赌成性,她背下700万(台币)的债务,离开了这段婚姻,带着三个女儿离开,开设“赤崁担仔面”创业。
作为餐饮业新兵,她的竞争对手是十几家老字号的担仔面店,背负着单亲家庭的经济与心理压力,还有夫家担仔面亲戚的舆论。开店完全不被看好,债主在旁边排队等着收债。
当时,曾凤玉不只没有被打跨,还与慈善基金会合作,答应在三个月内捐出10万善款。开店时,女儿拿着捐款箱告诉顾客,一碗面10块钱,都将成为善款。就这样招来长长人龙,引来宣传效应。
单亲妈妈创业的感人故事引起社会的注意,公众与名人都来捧场,小店也凭着努力与实力,逐渐做出了名气,在台南和高雄开有多家分店。
时至今日,母女一家依然难忘当年,赤崁担仔面的宣传册上写着:“十多年前的某个除夕夜,女儿们还陪着我在面摊帮忙,冬夜路边的冷风,陪着我们过了一年又一年……”而店内还有一个特色,所有的工作人员都是女性,大部分是单亲妈妈。
2007年,赤崁担仔面曾应邀负责总统府外烩,获得宾客肯定,毫不起眼的民间小吃,成为台湾政府宴会国际贵宾的佳肴。2008年又受邀进驻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美食广场,提高了国际知名度。2009年,感人的故事入选成为中央社的15名“台湾英雄”之一,获得马英九的表扬。
要在台南的众多传统老店中脱颖而出,也不是单凭着温情路线就可以做到。赤坎担仔面在形象定位与装潢方面也曾花了一番心思,改变传统路边摊的形象,吸引年轻客源。民族路总店的店屋本身是一间百年建筑,内部装潢保留了充满怀旧气息的古早味,早期煮面的担仔、器皿等等,都成为特色展示品。昏黄的灯光下,食客在凳子上用餐,师傅蹲在小角落里现场煮面,仿佛走进时光隧道。
食物方面,老板娘强调,所有佳肴按照古法烹饪,却以现代化手法呈献。这里的担仔面,高汤除了豚骨、大量新鲜海虾之外,更在传统的汤头中,加入了葱以及干贝,取代传统人工味精,更加健康鲜甜。除了担仔面,也供应其他的台南小吃,如卤肉饭、手工虾卷、米糕、红豆汤圆、凉糕仔等等。
又如传统的“菜尾汤”,早期的台湾人因为节俭而把剩菜烹煮成一道菜汤,这一道菜虽然好吃,但是因为现在的卫生习惯改变,很少能够吃到。在这里,老板保留了传统的作法,使用多种新鲜食材取代剩菜,烹煮成融合了多样食材的古早口味,她说:“除了口水,一切都保留原味!”
赤崁担仔面
地址:台南市民族路二段180号
Subscribe to:
Post Comments (Atom)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