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unday, June 13, 2021

五味杂陈的嗅觉旅行

气味无声无色,看不见摸不着,但它确确实实存在,悄然充斥整个空间。旅行讲求感官全开的全方位体验,味道是重要的环节。

V.S.S. Varusai Mohamed & Sons
甘榜格南的中东香氛

最擅长满足旅客的国际酒店,都精心设计出各自的品牌气味。在不同的城市里踏入同一品牌的酒店,熟悉的气味扑面而来,配合统一风格的照明和背景音乐,贴心藏在细节里,让你不经意间对整体氛围留下独特印象。度假胜地的水疗中心也有各自的精油气味,不同的香薰体验铺设平静放松的心情,瞬间把心情转入度假模式。

旅游止步的日子,在熟悉的城市里寻访属于新加坡的气味,又该从何着手?

樟宜尾咸咸的海水气味,福康宁山上草木植物的淡淡芬芳。阳光下晒干衣物被单的温暖清香,大雨冲刷后柏油路交织着潮湿土味的热带气息。岁月长河中悠悠沉淀的古老味道,寻常街巷间隐隐弥漫的人间烟火。牵动人心的嗅觉感知丰富多元,构成五味杂陈的复杂印象。


气味藏在博物馆里

勾起集体回忆的各种气味,没有白纸黑字记录,无法用语言文字形容,没有照片留迹,也无法用手机来捕捉。

认真搜寻相关资料,才发现新加坡国家博物馆居然有本事把气味收藏展示。常设展厅新加坡历史馆数年前翻新重开,强调沉浸式概念,利用多媒体设计与互动性装置带动访客,营造多元感官体验。其中一个特点就是经常被忽略的嗅觉元素,由国际香氛专家Givaudan设计独特气味,包括为特定展区纳入背景气味如雨后的清新、下午的茶香,以及配合展品设置关闭式的气味站,拉开抽屉就能闻到相关气味,如香灰莉木开花的香气,以及数十年前新加坡河污染的臭味。

花香茶香还容易理解诠释,但属于上世纪的新加坡河的异味?新闻稿上列出的调香材料包括:海藻、海水、青苔、臭蛋、热带水果、汽油、垃圾、污泥。

Singapore River 1990
1990年的新加坡河水与清理新加坡河纪念金币

为此专程上门寻味,却发现防疫期间一些需要触碰的互动性装置暂时关闭,只看到展柜里一小瓶清河运动之后的1990年新加坡河水,闻味抽屉不得拉开。

不由地有些懊恼。此前曾多次到访,竟完全略过这个闻味设置。也从而自我反省,曾几何时无论到何处游览,总习惯性地以视觉为主导,要在最短时间内把最多的信息尽收眼底,没时间细看的拍下照片带回家慢慢消化,忘记了五官当中还有重要的其他功能,世界上还有手机无法收藏的精彩。

气味无法以任何形式保存,随时打开来重温回味,却在你不知不觉中悄悄留下印象。时过境迁后偶尔遇见,或在某个节点上突然想起,尘封的回忆一下子涌上心间,气味记忆夹带着相关的声色气场,在脑子里清晰浮现。

Old Singapore River
昔日的新加坡河,摄于国家博物馆《我们的家园》特展

经历过旧时新加坡河的人,谁能忘得了污浊河水曾经的浓重气味?气味专家列出再多的闻香词汇,都不足以形容出河水浓浓的刺鼻味道。

小时候常跟着祖父到这一带走动,站在河畔看着满满的驳船与苦力上下货物。浓烈的河水气味铺设舞台基调,河面上驳船、木板、货物、汗水,以及河畔老店与运输工具的气味,混杂交织,搬演着各自的片段,构成一部浓浓生活味的河畔风情画。童稚心目中更关注的还有在河水背景上阵阵飘香的河畔美食,以及祖父身上的老人与烟草味道,都是温暖亲切的气味回忆。

Hawker stalls by the river
河水异味中美食飘香,童年的美好回忆。摄于国家博物馆《我们的家园》特展。

污染的河水长期弥漫的特殊气味,习惯了不觉得难闻,以为那就是新加坡河本来的味道。直到清河工作完成之后,站在同一个角落无色无味,才明白何谓干净河水。

曾经的气味连同相关的声色、温度、活动、情感,从此定格在特定的时空里,停留在某个人生记忆点。好不容易把它清理消除,又跑到博物馆里努力寻找。


气味随着时代改变

其实气味是无所不在的。踏出博物馆外,四周围深深呼吸,闭上眼睛也能分辨出来到了哪个角落。

街区里的气味不会消失,只会随着城市的变迁悄悄改变。中学时期旧校舍就在小坡一带,在城市气息中度过最美好的年代。国家博物馆前方曾经是大片草地,周边大树林立,今天的新加坡管理大学建筑营造绿色氛围,公共空间保留了草坪绿地,细察草坪并非天然草地,瞒得过眼睛,骗不了嗅觉。

Artificial turf at SMU
人造草地瞒得过眼睛,骗不了嗅觉

Bras Basah Complex
不一样的书店有不一样的书香

周边曾经的旧国家图书馆、MPH书店以及勿拉士巴沙路上成排的英文书店,教科书、二手书、漫画、杂志、新旧书刊各有不同的气味,不一样的纸墨质地与印刷品,闻味与桥北路上的华文书店迥异,比起百胜楼和后来的新加坡国家图书馆,也是不一样的书香。

印象最深的是附近的好几间戏院,清晨从奥迪安戏院路过,门缝中流泻出丝丝冷气,夹带着午夜场的残余气味。旧式电影座位、冷气系统、kacang puteh的零食气味,交织扑面而来,仿佛也暗暗呼吸了看电影的快乐气味。下课后再走到首都戏院,更多了一层美食飘香与停车场的味道,那是附带于电影的外一章逛街氛围,也是现代影城所无法找到的感觉。

Odean Cinema
怀念的奥迪安戏院,如今只能在壁画中回味

chijmes
曾经上学的必经之路,画面依旧,气味已改

走过古老的学校、教堂、店屋、街道,各有不同的味道。老地点重盖新楼,老建筑保留翻新,都换上了其他气味。就连校舍本身,变身为今天的赞美广场之后,同样的地砖、墙面、门窗,闻起来就是不一样的时空。走在同样的角落呼应着记忆中的草地与球场、黑板与粉笔、木阶梯与木桌椅,学堂气味已被餐饮场所的酒味菜香取代。

沿着当年的放学逛街路线,要走到四马路一带才找到当年的味道。观音堂门口路段改成步行街,少了汽车废气,而香火更旺。无数个特别日子跟着母亲点香拜拜,熏得眼睛都几乎睁不开来,回家每一根头发都是浓浓的香火味道。直到今天即便是香客较少的寻常日子,甚至是疫情间不开放的时段,路过时依然弥漫着化不开的气味。更特别的是隔邻的克里斯南印度庙,门口安置的大香炉同样是香火鼎盛,隐隐又多了一层印度庙的气味。

Hindu Temple at Waterloo Street
克里斯南印度庙,融合大香炉与印度庙的气味

Dried seafood store
海味干货店气味浓郁,无法以香或臭来形容

步行街上摊贩罗列,售卖香烛、鲜花,提供解签、算命、跌打服务,增添不同的人间气味。对面的组屋有两层店面,除了售卖香烛佛具,还有多家海味干货商店。林林总总的虾米、鱼干、瑶柱、草药、花茶、香料等等摆满每一个角落,穿过走廊间浓烈气味袭来,说不出是咸香还是腥臭,只知道是小时候祖母办年货的气味。


气味打造街区特色

寻找昔日气味,沿着桥北路走下去来到甘榜格南。国家文物局最近与七家老字号店铺合作推出“老店铺文化站”,可作为最新打卡参访路线。

回教徒朝圣用品店V.S.S. Varusai Mohamed & Sons,专卖旅途中使用的行李箱、雨伞、钱带等等,也售卖各种香薰与香精。一瓶瓶的不同香味,交织着各种生活用品的气味,勾起多年前游览土耳其大巴扎的回忆。

V.S.S. Varusai Mohamed & Sons
瓶瓶罐罐的中东香氛,勾起土耳其大巴扎的回忆

Jamal Kazura Aromatics
Jamal Kazura Aromatics专卖各种阿拉伯香精制品

最有气味特色的Jamal Kazura Aromatics专卖阿拉伯无酒精香精制品,店内摆满了各式香氛与容器,精油与香料来自世界各地,调制成上百种天然香氛,弥漫着木香、花草、森林、药草等等的复杂气味,仿佛走一趟异国香料之旅。

隔邻的拉茶店Bhai Sarbat也是参与老店,飘来锡兰茶与炼乳的香甜,走近点用还能闻到店内冲泡器皿的老店味道。参与计划的还有三间老字号巴东菜,而街区里的美食更非独沽一味,一间间走过,中东餐烤羊烤鸡味道、地中海的乳酪奶香、印度式的煎饼与羊肉咖喱味道、面包刚出炉的香气、甜品糕点的椰浆与甜味奶香……不需进店已饱闻风味。

老店铺计划中唯一由华人经营的是“新兴泉记”裁缝贸易店,店外展柜里摆着拉链、花边、纸芯线、剪刀、算盘等等,推门而入有一种70、80年代传统裁缝店的味道,缤纷罗列的针线、布料、拉链、彩带、钮扣,仿佛走近妈妈的针车,亲切的家的味道。

Arab Street
布店里弥漫各式布料的气味


carpet shop at Arab Street
铺天盖地的地毯与毛毡,飘到童话中的魔毯世界

甘榜格南一带早期布店林立,小时候经常跟着母亲到这一带买布。今天走到阿拉街还能闻到熟悉的布料气味,丝质品的清凉、棉布的柔和、纱里的飘逸,夹着地毯店浓烈的羊毛毯气味。心情也跟着五颜六色的布料、铺天盖地的地毯与毛毡,飘到童话中的魔毯世界。


气味凝聚生活气息

人们常说新加坡是多元种族文化大熔炉,嗅觉上有很好的体现。复杂的气味那么本土又那么异域,穿过小印度街巷,长期弥漫着一股特殊气味,日常的卖菜摊贩与寻常的杂货店里都有不一样的味道,无比熟悉却又了解得那么少,没见过的蔬菜瓜果、叫不出名称的香料草药,都是街头博物馆的趣味素材。

Indian spices
小印度的香料摊位

大型百货公司Mustafa有独属于自己的个性,从香皂牙膏到超市食品,气味明显迥异于一般商场;小小的街角小档与便利店也有难以细述的多元,五花八门的糖果、零食、文具、报刊,在紧凑的五脚基或小店空间里密集罗列。节庆期间印度庙飘来特殊的香料、鲜花与食物气味,夹杂着独特的声色活动,更是难忘。

华族特色的牛车水,传统的籍贯美食、肉干香味、糕饼店气味、茶叶药材等等,都还能找到,但混入了更多大江南北的气味,东北菜的面饼与炖菜浓香、川式的辛香麻辣呛味、串烧与火锅飘香,改变了牛车水的基调。同样新移民聚集的芽笼又是另一番气味,少了地铁站或商场之类的人潮聚集点,店面分散在街道各个角落,核心路段以榴梿摊贩最为突出,入夜灯火明亮炽热,映照着榴梿的独特香气,疫情前现开现吃,高朋满座,开车路过都能闻到阵阵飘香,为新移民店铺林立的街区注入浓浓的本地气息与生活气味。

Durian stall at Geylang
芽笼榴梿飘香

来自各地的移民外劳,为各自的生活场所注入家乡的独特气味。黄金大厦的泰国情调、柏龄大厦的缅甸特色、幸运商业中心的菲律宾氛围,历经岁月沉淀勾勒出各自的范围,客工一批批来来去去,气味却留守在同样的空间里,融入为城市的一部分,在各自的角落里凝聚成浓得化不开的家乡味。

就连临时搭建的建筑工地与宿舍,都有异乡的特殊气味。疫情前入夜在住家附近散步,路过围起的建筑工地,钢筋铁骨的建材气味中透出奇特的饭菜气味,惹人揣想墙内的客工餐桌。一墙之隔是两个不同世界,丝丝饭香偷窥了墙内心情。疫情爆发后避开工地路段,客工新闻却摆上了台面,想起一次次无心邂逅的独特菜香,似远而近,心头涌起莫名的辛酸。

本文原刊于《联合早报》27/5/2021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